利未人的妾行淫離開丈夫,回到父家猶太的伯利恆。
4個月後丈夫帶著兩匹驢,一個僕人來勸說接她回去。妾同意了,請她丈夫進入她父家,她岳父很高興,連續招待他三天,又勸說多留到五天,第五天下午利未人決意離開岳父家,回到以法蓮山地的家。
因為天色漸暗,僕人本來建議住耶布斯-耶路撒冷,但是利未人覺得那不是以色列人的城,不如到基比亞去住,那裡人是以法蓮人住的城。
入城天色已暗,沒有人接待他們,而住在廣場路邊,一位從田裡工作回來的老人看見他們,就接得他們回自己的家住宿。
Why?
古抄本及英文聖經翻譯為女子與丈夫不悅,unfaithful,而離開。如果是行淫是要被石頭打死,利未人不會去接她回來。
伯利恆距離耶路撒冷約10Km走路兩小時,基比亞在耶路撒冷北方6Km, 另一個考慮住宿地點拉瑪與基比亞相距3Km。
利未人說他要回耶和華的殿,方向不對,一則是抄錯,是回他的家,二則利未人回去後要去神的殿獻祭感恩。
本段記載與前面一樣沒有連續性,是插入的記載,描述當時以色列的各人任意而行的情況。
利未人顧慮非以色列人的城,可能不能接待他們,也許可能有危險。沒有想到反而更危險。
這名利未人,自己貪吃,吃這麼多天,偏偏又在已經快傍晚才啟程回家,置自己、家人於險境。
老人的接待是熱誠的。
沒有名字的記載,名字已經不重要,而是以色列境內已經迦南化,世俗化。神任憑他們去行,以致自相殘殺。
How?
夫妻不合,妻子回娘家,丈夫去勸說,帶回家是和好的作法。更積極是彼此同心,不要輕言離開。
接待外人在當時社會是普遍的慈愛行為,如今的社會比較不能如此,但是關心客旅或外人在本地仍然是神要我們去行的美德。以色列人也曾經為外邦人住在埃及。
我對待人實在有些冷淡,特別是不認識的人,可以主動的去打招呼,熱誠問候人。這也是此地美國人的生活方式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